巴菲特指標與現況
巴菲特指標是巴菲特在2001年提出的指標,計算公式為股市市值除以GNP(現多以GDP代替GNP),是一個用來計算整體股市估值的指標。近幾個月以來,由於美股的巴菲特指標已經超過2000年的高點,因此市場上許多人在討論,從巴菲特指標來看,當前的股價是否已經過高?
從公式(美股市值/GDP)來看,拆解近期狂漲的巴菲特指標,上漲的原因有部分來自於尚未從疫情中完全恢復的GDP,但最主要推升指標的因素,是不斷創新高的股市。也正因為如此,這幾個月來不斷有人指出泡沫已經形成,並認為股市和經濟已經脫節了。
不過老實說,這種「脫節」的狀況其實很常見,一般來說,股市只要不是衰退,通常都會呈現一片樂觀的走勢,所以大家才會感覺巴菲特指數在過去70年,似乎每次都能夠抓到衰退的契機。從圖表來看,1990經濟衰退時的巴菲特指數和2020年的狀況很像,在衰退初期,指數就已經達到低點,而到了後期,指數更是大幅攀升,當前的巴菲特指數甚至已經超越2000年的高點。
股市 vs GDP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股市是經濟的領先指標,通常會比GDP還早反應經濟狀況,因此在衰退結束前,市場就會提早開始上漲;而在GDP真的開始下滑之前,股市也會先一步修正。
巴菲特怎麼說?
許多人用巴菲特指數來做為買進、賣出的時間指標,可能是因為「巴菲特」這個名字本身就很有吸引力。不過估且不論這個指標兩大組成之一的GDP反應經濟延遲嚴重,巴菲特本身其實也不太使用這個指標。
- 波克夏本身的投資策略是以超長期投資為主。
- 巴菲特在2013年指出,巴菲特指標並沒有那麼精準,並且僅在2000年的衰為中較有用。以事後觀察來看,巴菲特認為股票在絕大部分的時間之中,都處於合理價格區間。
- 巴菲特在2019年指出:「倘若你相信美國 30 年期公債當前的 3% 殖利率是合理的,那麼股票其實「便宜到荒謬」(ridiculously cheap)。」而現在的30年期公債殖利率還遠低於3%。
從股市的角度來看
而從這個指標本身的意義來說,拿市值與GDP來比較,背後蘊含的概念,完全無助於推斷股市未來的發展。
1.股市反應的是投資人對於公司未來3~30個月的獲利預估,並且依據情緒或是當下環境而調整,而市場情緒並不是簡單就能用公式得出的結果。
2.美國許多大公司是跨國企業,獲利來源並不在美國境內,因此股價有部分反應的是整體國際成長,而不僅僅是美國本土而已。在這種狀況下,將其市值與GDP作比較,其實已經有點偏頗了。
從GDP的角度來看
GDP是一段時間之中,整體經濟活動的結果,因此和美國企業的表現並不會完全重疊,其中不論是進出口對於GDP的影響,或是政府在GDP之中扮演的角色,都讓GDP與股市差異更大。而單就巴菲特公式來說,GDP每季才公布一次上一季的結果,股市卻是在持續反應未來,光從這點來說,兩者之間的差異就非常大了。
如果巴菲特指標真的有用?
如果拋開上述假設不談,假設巴菲特指標真的有用,那麼整個市場都會依據巴菲特指標來行動,如果指標上升,市場會馬上把股價賣下來,反之亦然。而後巴菲特指標就只會在一個區間之中移動,此時又會開始有投資人覺得可以早一步行動,最終這個指標會無效化。
結論
沒有一個指標能真的顯示股價太貴還是太便宜,即使真的有這種指標,我們也無法單以那個指標判斷後續會更貴、更便宜,還是回到均值。換個角度想,假設巴菲特指標顯示可能崩盤,而三年後真的崩盤了,從數十年的線圖來回顧,可能我們會覺得指標很準,但是在當下,投資人是要空手錯過三年的行情,還是作空被嘎三年,這種狀況下,投資人是否還會覺得這個指標準確呢?
追蹤請點我
https://bit.ly/追蹤基金黑武士訊息不漏接
訂閱請點我
【基金黑武士 內容訂閱專案】
‧每週日發佈全球股債投資策略
‧每週三 1對1 問答
‧國際重大事件剖析與解讀
‧適用ETF、基金、指數投資
‧提供每月、每季分析回顧
(本文章所述之任何內容均不構成對金融商品的投資要約,也不構成對於任何證券的買賣或進行任何交易的投資建議。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有賺有賠、申購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