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經濟危機會周而復始,經濟危機是如何爆發的?根源是什麼?
每一個宏觀經濟學流派都試圖給出答案,但始終莫衷一是。不過有這樣一個理論,對危機的產生進行深入淺出的解釋,獲得各國央行和經濟學界廣泛接納。這就是著名的“明斯基時刻”。
海曼·明斯基是美國經濟學家,1919年出生,最初學習數學專業,后來師從熊彼特和列昂惕夫,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他很早就認為貨幣是由銀行內生的,而非外生變量, 這種觀點與當時主流的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都格格不入。而且明斯基深受父親的社會主義信仰影響,很長一段時間,被西方世界視為非主流經濟學家。他在上世紀80年代創立的“金融不穩定性假說”也得不到主流認可,直到1998年,時任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的經濟學家的保羅·麥卡利,在研究俄羅斯金融危機時,提出“明斯基時刻”,這個觀點才得以廣泛推廣。
首先,明斯基根據不同債務人的類型結構和收入-債務關系,可以將融資行為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對沖性融資,未來現金流足夠償還債務本金和利息,債務人穩健保守,是最安全的融資行為。
第二種是投機性融資,債務人的不確定性開始增強,未來現金流僅僅能夠償還債務利息,而債務本金則需要不斷滾動續期。
第三種融資是龐氏融資,也就是債務人的未來現金流既不能覆蓋本金,也不能覆蓋利息,只能靠出售資產或者進行新的再融資來履行支付承諾。
所謂“明斯基時刻”,就是指金融市場繁榮與衰退的轉折點。
簡單理解,經濟增長導致債務增加、杠杆比率上升,最初是對沖性融資﹔當債務和杠杆增長到一定程度,債務人開始不斷拆借,演化為投機性融資和龐氏融資,最后達到臨界點,資產泡沫破滅,債務難以持續,爆發危機,陷入經退。
針對金融市場不穩定,明斯基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既然金融市場脆弱性與投機性是金融危機的根源,那麼就要利用“有形之手”進行逆周期調節,央行要發揮穩定金融市場、抑制投機的作用。同時政府要致力於消滅貧困,解決失業問題,進行金融系統改革。很多政策與我們現在導向不謀而合。
雖然已經過去了20年,但明斯基時刻至今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2017年時,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在談到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時就提到,如果經濟中的順周期因素過多,會導致市場過於樂觀並造成矛盾的積累,從而到一定時候出現“明斯基時刻”。
當前,全球各國在應對疫情沖擊時採用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很多資產價格飆漲,局部杠杆高企,這些領域風險積聚,我們也需要警惕會不會出現明斯基時刻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