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年末,不同的投資題材一個接一個地冒出,除了最近已經被炒到快燒焦的元宇宙,還有一個足以跟元宇宙平起平坐的題材在最近不斷被提起,它就是低軌道衛星。
低軌道衛星(Low Earth orbit ,簡稱LEO)是在 5G 架構下構建出的新一代衛星,運用此技術,預期未來能整合現有網路,管理特定區域的交通工具,並和其他物聯網設備連接。相較於重量動輒超過 1000 公斤,且需要再地球上空 36,000 公里處運行的傳統衛星。只需在地球表面上方 500 至 2000 公里處運行且重量低於 500 公斤。除此之外,低軌道衛星還具備了不受地形限制、覆蓋率廣且低延遲的特性。種種優勢也讓低軌道衛星成為新一代衛星的最新選項。
低軌道衛星和元宇宙 誰更適合布局?
元宇宙是一種結合AR、VR和社群媒體的虛構技術,到目前為止,元宇宙的概念嚴格來說都是較為模糊的。另外,目前支援元宇宙的相關的軟硬體技術、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都還不夠成熟,可能還需要10到20年的時間來構建,相關的效益在短時間內也很難衡量和預測。簡單來說,元宇宙就是另一波市場炒作出的作夢行情,雖然有機會賺取個股的價差,卻難以保證長期的獲利空間,在將自己的資金投入的過程中也必須承擔伴隨而來的風險,因此較適合短線操作。
相比之下,如果加上傳統衛星和太空發展的歷史,低軌道衛星是一項已經發展一段時間的技術,除此之外,它還能與另一個在資本市場仍保有一定熱度的5G技術相輔相成,較適合長期佈局。
發展低軌道衛星的國外企業
著眼這項充滿潛力的技術,美國有許多航太產業的相關大廠都開始積極地布局和卡位。在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 (FCC)的低軌道衛星擴增申請文件中,就包含了亞馬遜、波音和阿斯特拉太空等企業。
另外在低軌道衛星的布局上,腳步最快且動作最積極的就是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旗下的另一間知名公司SpaceX以及轄下的星鏈計畫。而上述的這些美企都是可以持續關注的指標。
台廠低軌道衛星供應鏈有哪些?
在相關議題發酵的同時,身為科技之島的台灣在低軌道衛星供應鏈中自然也成為了其中的成員之一。例如晶片製造的
另外專精於製造衛星通訊相關設備的
再強勢的題材 都有熄火的時候
有分析師認為,低軌道衛星才是真宇宙、真商機。然而也別忘記,前幾年5G在多頭後遇到的發展瓶頸,更因為技術外在環境限制,讓相關個股不漲反跌。另外,整體供應鏈的台廠在規模經濟的形成上也還需要一些時間發酵,布局的同時也考驗著自己的耐心。然而如果相關的挑戰在未來逐一被擊破,相信LEO產業鏈的未來將會非常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