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 - 只要有人想炒第三代半導體,一定會炒到太極4934。這可能變成考古題。
1. 第三代半導體目前最主要的需求來自功率半導體器件的應用需求,因為它耐高壓、耐高溫、低損耗等特性。
2. 其中,碳化矽因其優越的物理性能:高禁帶寬度(對應高擊穿電場和高功率密度)、高電導率、高熱導率,被視為未來最普遍的基礎材料(跟主要用在通訊的砷化鎵有點不同)。與矽相比,以碳化矽晶片製造的半導體器件具備高功率、耐高壓/高溫、高頻、低能耗、抗輻射能力強等優點,可廣泛應用於半導體功率器件和5G通訊等領域。
3. 根據產業研究機構 IHS Markit預測,2019 年碳化矽功率器件市場規模約6.1億美元,受新能源汽車、5G技術應用的推廣等領域快速崛起需求驅動,2025年碳化矽功率器件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0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速達到30.4%。
4. 碳化矽產業鏈分為上中下游三個環節:上游包括基板和磊晶晶圓的製備;中游環節包括晶片、器件或模組的設計、製造和封測;下游環節則是終端應用,其中基板的難度是最高的,價值量占到產業鏈的47%左右。
5. 太極持股55%的子公司 - 盛新材料,就是做碳化矽基板的。
6. 碳化矽基板尺寸主要有2吋(50mm)、3吋(75mm)、4吋(100mm)、6吋(150mm)、8吋(200mm)等規格,與矽晶圓類似,大尺寸的晶圓也是碳化矽基板的發展方向。國內外主要企業集中生產4吋、6吋碳化矽基板。從4吋到6吋,晶體的生長是最難破解的關鍵技術。
7. 基板尺寸越大,單位基板可製造的晶片數量越多,邊緣浪費越小,單位晶片成本越低。換言之能夠製造越大尺寸基板的廠商越強。
8. 碳化矽基板依電阻率不同分為導電型和半絕緣型兩類,全球範圍內看,半絕緣基板和磊晶晶圓由4吋向6吋線轉移,4吋線3~5年逐漸淘汰;導電型基板以6吋為主,GREE已有8吋樣品出貨,未來5年將達到量產標準。中國本土主要半絕緣基板集中在2-4吋,導電型基板從4吋向6吋在逐步過渡,6吋基板開始規模化生產或者開始建設產線,2-3年內會有大量產線實現量產,8吋導電型基板少數企業研發成功。
https://udn.com/news/story/6871/5783154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787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