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心理學 定錨效應

股市心理學 定錨效應的封面圖

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是一種認知偏差,指的是人們在進行決策時,會過度偏重先前已取得的資料(這個資料稱為錨點),即使那項資料與這次的決策無關


定錨效應最早的實驗設計是把參加者分為兩組,並要求他們在五秒內算出1x2x3x4x5x6x7x8或8x7x6x5x4x3x2x1,而由於沒有足夠時間計算,所以參加者只能估計答案,最後數據顯示,拿到的題目由8開頭的組別,估計出來的數值約比1開頭的組別大四倍,而這其中的差異在於錨點是「8」還是「1」。


後來有個教授在課堂上做實驗,他請學生寫下兩個數字:

1.自己手機號碼最後四碼

2.曼哈頓醫生的數目


最後的實驗結果顯示,電話號碼最後四位數字為0000~2999的學生,猜測醫生數目平均為16,531,而電話號碼最後四位數字為7000~9999的學生,平均則為29,143,兩者之間足足差了76%。


每個人都知道,這兩題的答案毫無相關,但是在預估之前,心理效應卻因第一題的錨點而形成強烈的參考偏誤,進而影響判斷結果。


而這種效應,在股市裡也是非常常見,許多人在做投資決策時,常常受到錨點影響,最後不是錯過良機就是跳入火坑。


好比台積電當初漲到300元的時候,大家一直喊貴,說以前只要100、200就能買到,而台積電就這樣漲到近700元,而現在回到550元左右,大家又開始說便宜了。


好比宏達電,曾盛極一時漲到1300元,而當價格回落到三位數,大家就開始自以為的撿便宜,結果就是越撿越便宜,甚至前兩年大多頭的瘋狂行情下,還是一直維持在二位數的股價。


多數人沒注意到的是,心中錨點的時空背景,與決策當下一定不相同,既然時空背景不同,又怎麼可以單單用價格來決定呢?


每一次投資決策都該是獨立的,千萬不要被許久之前的錨點給影響了,專注當下,努力維持客觀交易,保持交易一致性。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