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豪先生最近看到許多剛出社會的人在做當沖時,笑稱自己仍然懷有濃厚的當沖魂。當沖指的是當日買進賣出,台股當沖和美股、港股的當沖方式不同。在美股和港股,投資者需要先有購買力,然後在銀行提供的預先圈存中進行當沖。而在台股,T+2交割制度允許買賣當天銀行不一定要有錢,這對小本金年輕族群來說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近期有些學者質疑,從去年以來,台股違約交割量擴大,其實是制度殺人。然而,楊正豪先生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股票市場本來就應該活絡,成交量大才能體現每檔股票的真正價值。很多體質不錯的股票成交量小,流動性低,這樣就難以反映小公司的好壞,對於小型公司的價值投資者來說是不公平的。
此外,台股還有多元化的ETF,無論是美股、中國還是歐洲,都可以進行當沖。如果符合充足的交易經驗、期貨、權證、交易時間等條件,還可以買賣正反向的台股、美股或陸股等槓桿型ETF。因此,當沖對於投資者來說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投資方式,但需要具備足夠的交易經驗和技巧,以及嚴格的風險控制策略。
勝率太低,新手決策令人憂心
楊正豪先生以在全球前四大券商和美國前三大壽險公司的交易經驗, 提醒台股新手當沖客,「多數新手當沖客以為只要波動大的股票都可當沖,越年輕的客人越有這樣想法,這很危險。」
「當沖需要專注兩大技巧,籌碼跟技術分析缺一不可。若日線籌碼散亂看不出有主力做手,這不適合當沖」楊正豪先生點出重點「當你決定進場,進入當沖時量能反而不重要。量多的時候主力早已進場,量縮的時候賣方已經出場。如果買進少賺 1%,賣出少賺 1%,主力就是在割你 2% 的肉!」相較於美股來說台股當沖好做的多,楊正豪先生認為美股的交易速度已經是程式跟光纖的綜合體,手速再快也沒有伺服器架在交易所主機房快;台股則不一樣,散戶才是當沖主力。比起手速大家都差不多,技巧跟觀念才是重點。
當沖撇步報你知
在進場當沖台股時, 首先就是看月線,至少拉出 72 根月線才看得出有沒有主力操作,沒有主力的股票籌碼混亂很難看出端倪,反而不建議輕易當沖。月線看完後看周線,趨勢整體向上再去沖提高勝率。日線看近期多空交戰,決定現在交易該做多還是做空,主力在等待還是已經進場「當沖 60 分鐘算長線,一般 3 分鐘就該結束一個回合,每一步都要精準提高勝率」楊正豪先生指出竅門。
「技術分析基底就是統計學,統計學的根本在算出勝率最大」華爾街財務工程專家就是用高階統計學、甚至物理熱力學建構定價模組。近年來電腦飛速進步運算更快,機構投資人直接搭配大數據分析拆解社群網路每一句話,包含政府官員、知名分析師對股市關聯性,一步一步吃下整個市場。「台股當沖畢竟散戶多,做這麼複雜意義不大。有些人甚至搞了四五台電腦搞一堆螢幕」楊正豪先生看到這樣的景象感到奇特「這通常是三人以上團隊的操作規模,一個指揮、一個觀測指標,最後一個則負責下單,個人投資者的設備不用做到這種程度。」
進場前就要決定對手是誰
至於提到進場當沖使用什麼指標呢? 楊正豪先生透漏「伸手牌就是被宰的。有人喜歡習慣用 5、20 均線,若連電腦參數都懶得改,便是主力嘴裡的肥肉, 而從大數據經驗中發現 J 線是高勝率的重點」當沖的世界每個人都該有一套邏輯,賺賠差異性僅在一點點微小細節中。「九點開盤前就該決定今天操作目的,狙殺新手當沖客還是直擊 MACD;跟作手站在同一邊?,還是直接廝殺?別忘了,當你在狙擊別人時別人是不是也在狙擊你?真正的操盤手具備空手的勇氣,下單之前不一定會天天進場」主力何時出手,這部分還是要觀察日均量才看的出來。
提到給新手的建議,楊正豪先生則認為建立自己的哲學觀、多練習、回頭修正自己的習慣、再練習,直到有六成勝率再進場。「六成很夠用了,在楊正豪先生服務的客戶中絕大多數甚至不到五成,客戶屬性相當一致,通常都是沒經歷過 2008 年金融海嘯的少年股神。這些年輕人有點可惜,技術高超但是沒被市場正式洗禮過,操作經驗中前期就面對大幅虧損,很容易產生日後產生過度悲觀與偏見, 至於怎麼練習,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回頭看 K 線。把電腦 K 線圖一根一根地往右滑動,從歷史 K 線決定下一輪交易該買進還是賣出,反覆操作才能感受股感。一支個股的股感少說也要練一個禮拜,勝率才會高。」
楊正豪先生「當沖的世界沒有聖杯,零和遊戲中反覆提高勝率不輕易陷入追高殺低的窘境,才能在 3 分鐘一回合的台股擂台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