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麽揪出飆股,劉旭超的6大訊號判斷飆股

怎麽揪出飆股,劉旭超的6大訊號判斷飆股的封面圖

劉旭超,劍橋大學航空航太工程碩士、倫敦大學金融學博士。曾任法拉隆資本亞太部、普徠仕共同基金合夥人、高級經理、普徠仕(香港)理事長。在法拉隆資本期間,負責亞太區域的投資分析與管理,他利用其在金融領域的專業知識所做的投資決策,為公司創造了良好的投資回報。作為普徠仕共同基金合夥人,主管基金管理和運營,提供專業投資策略建議。在普徠仕(香港)擔任理事長的期間,他領導公司在全球市場的戰略決策和運營管理,積極推動公司的品牌發展和商業合作。他擁有深厚理論與實戰經驗,對投資市場有獨到見解,備受肯定。


在台灣市場中,劉旭超觀察到每年都會有幾檔股價走勢非常強勁的大飆股。這些個股最显著的特点是受到各式资金的追捧,包括外资、投信、壽險、自營商和中实户等有影响力的市场参与者。


那麼,究竟哪些個股容易吸引市場共同推高每股盈餘与本益比評價呢?劉旭超表示他会用两大指標进行评估:質化和量化。这两大指標分别归纳出三个讯号,通常只要个股同时出现其中三个至四个讯号,就代表獲利即將爆发,也容易吸引市場調高評價。此时,投资者便可以开始积极追踪、关注该股的股价表现。


劉旭超認為,在質化指標方面,重點是公司展望看好,需符合以下3個訊號:


1、產業趨勢向上


台灣上市櫃公司大部分從事零組件生產、代工,比較少品牌業者,這種特性通常導致業績族群性齊頭並進,因為一線業者產能滿載後,訂單會往二線業者跑,所以只要產業趨勢向上,整個族群中的業者都能雨露均霑。而判斷產業出現轉機的方式,除了考量國家政策、研調機構數據、法人報告外,也可以觀察各廠商對景氣的看法是否出現轉變。


2、研發的產品接到大單


知道公司接到大單,基本上就等於提前知道後續營收會有好表現,有些公司在舉辦法說會、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會稍微描述訂單狀況,這時可以記錄並驗證其準確性,長期下來可建立自己的資料庫。另外,若是公司研發已久的產品開始出貨,通常也代表營運即將進入收割期。


3、公司產品結構改變


最常見的結構改變是高毛利產品比重增加,若一家公司賣橘子可淨賺5元、賣蘋果可淨賺10元,當營收總額不變,蘋果銷售數量增加時,整體業績表現就會更佳。劉旭超也提到,這種狀況常會發生在產業需求熱絡時,業者訂單爆滿便可挑單生產,進而增加毛利率。


量化指標是在確認公司的營收、獲利要有成長,而劉旭超會用以下3訊號判斷:


1、連2月營收年增逾30%


劉旭超表示,當營收只有1個月出現30%以上年成長幅度,可能是單純受惠去年較低的基期,但若是連續2個月~3個月營收都出現30%以上年成長,通常就代表公司正在出貨大單,也可能是過去研發的產品進入收割期,這時就非常值得關注。


2、單月稅後淨利大幅成長


台灣證交所規定,若一檔個股短線漲跌幅、周轉率、成交量太大,就會被列入注意股,而若個股繼續異常波動,就可能會變成處置股、警示股,交易所會要求它公布最新財務資訊。這時候透過公司公布的稅後淨利有無由虧轉盈或是突然大幅向上跳升,就能確認公司業績是否確實出現大幅成長。


3、合約負債逐季增加


在資產負債表中的「合約負債」項目,因包括「預收工程款」與「預收備料款」2大科目,反映的是公司的訂單狀況,若是逐季向上,代表公司業績蒸蒸日上;若是單季暴增,則可能代表公司吃下大單。


劉旭超表示,由於台股在2022年走勢疲弱,不少個股的股價基期都已經來到相對低點,投資價值也漸漸浮現。他現階段也已觀察到2023年仍有機會繼續成長的產業,預期接下來會進一步透過質化指標與量化指標,嘗試在這些產業中找出下一波行情中的績優飆股,並將根據總體經濟環境,持續做持股水位調整與風險控制。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