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成熟製程供過於求,仍在去庫存至明年初,先進製程受影響有限
摘要大綱
- 半導體產業供過於求,美對中半導體禁令以致華為崛起,台積電面臨挑戰
- 產業面的觀察-成熟製程仍在去庫存至明年初,先進製程受衝擊較小
- 數據面的觀察-宏觀經濟長多短空,中觀半導體產業趨勢向下,微觀先進製程以台積電為例趨勢向上
- 預測與半導體相關性高的指數有向下均值回歸的風險,A股與港股存在機會
一、前言-半導體產業供過於求,美對中半導體禁令以致華為崛起,台積電面臨挑戰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半導體產業一直處於全球科技經濟的中心。中國通信業專家項立剛在一次專訪中提到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進步,連結請參照附件1,特別是自2022年開始中國開始擴增半導體廠,這一趨勢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本報告將探討這一趨勢以及其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可能影響,並將對台積電及全球半導體市場的未來前景提出觀點。
在近幾年的發展下,台灣半導體製造巨頭台積電一直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且自中美貿易戰到近期的半導體禁令,美對中的晶片產業日趨嚴苛,試圖阻礙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
然而中國政府積極扶持半導體產業,不僅加大成熟製程的產能,建造逾十座廠房,甚至體現在自主研發晶片及提高先進製程技術的重大投資中。儘管中國在半導體產業上仍需克服技術上的挑戰,市場對於半導體的近況信心仍不足。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報告將通過結合「量化數據的廣」和「產業研究的深」,理解半導體產業的半年內走勢。我們將著重於全球半導體市場,特別關注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以及台積電的前景。這一研究將著眼於瞭解這個關鍵產業的現狀和未來趨勢,並探討可能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帶來的影響。
接下來,我們將介紹有關半導體產業的相關數據和深入分析,以便提供對這個關鍵行業的更深入理解和未來展望。
二、產業面的觀察-成熟製程仍在去庫存至明年初,先進製程受衝擊較小
我通過與一位擁有超過30年半導體行業經驗的電機博士進行了訪談,為了保護當事人,以下簡稱郭先生,詳細的訪談內容請參照附件2,郭先生在訪談中提出了以下三個關鍵觀點:
- 近年製造廠積極擴廠,導致成熟製程的產能供過於求,至2024Q2整體半導體產業都不樂觀
- 在先進製程上,台積電仍然領先市場,中國主要還以成熟製程的產能為主,人才與技術上仍追趕不上
- AI算力、電動車是目前先進製程最大的需求,這些終端產品的IC需求多過於過去的智慧型手機
郭先生認為中國市場因外資撤離及房地產暴雷,經濟還不見起色,但僅限於短中期,長期而言,半導體牽扯到民生遲早會回溫,尤其市政府推動的半導體自主化,政府之所以願意投入大量資金,僅為解決目前困境,並不代表景氣有變好。
此外,郭先生認為晶片市場的前景並不樂觀,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場競爭激烈,中國成熟製程的產能供過於求,導致價格內卷嚴重。如功率器件及低端記憶體市場,基本庫存都大於六個月,手機相關應用因為需求端疲弱,半導體製造廠也得讓利,為了降低成本產能往28nm靠攏,增加性能,有市場就降價賣。
在高端市場中,因美對中的半導體禁令,華為的崛起也對市場構成挑戰,不過,目前全球先進製程的領導廠商仍以台積電為首,郭先生認為半導體製造商面臨的困境,在先進製程是不容易發生的,因為終端需求有AI算力、電動車…等。因此,半導體製造市場按製程區分逐漸兩極化,就是中低端市場冷,先進高端市場熱。
儘管如此,台積電在擴建工廠方面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包括員工效率和成本問題,這可能會對其利潤率產生負面影響。根據台積電法說會所釋出的訊息來看,2023Q3歸屬母公司淨利為70億美元左右,主因3nm強勁Ramp up、5nm需求回升以及匯率挹注,符合公司對Q3的財測。即便供應鏈庫存調整延續至2023Q4,但公司認為邊緣AI需求是未來1至2年的成長動能,尤其在PC、手機端的應用,並評估短期美國晶片禁令對公司影響有限且可控,在資本支出上,未來將較過去兩年下降,詳細報告請參照附件3。
目前全球市場仍存有戰爭的風險,是否須等戰後或政府提供措施,修正長短還是和全球經濟掛勾在一起,若單論終端需求,郭先生認為AI需求相關退步相對少,庫存消化已減緩,非AI相關明年向下,短期還需半年左右的調整。
三、大數據觀察及預測-宏觀經濟長多短空,中觀半導體產業趨勢向下,微觀先進製程以台積電為例趨勢向上,預測與半導體相關性高的指數有向下均值回歸的風險
本報告透過量化數據分析產出,並做出宏觀、中觀、微觀三點觀察及兩點預測如下:
- 宏觀:半導體領先指標長期指標大於零,短期指標回到均值(0軸),表示基本面仍為牛市,但指數近期在高檔盤整
- 中觀:RST半導體指數的總評分/總倉位(38 / -10%),目前半導體領先指標趨勢向下,指數偏弱
- 微觀:台積電的總評分/總倉位(76 / 70%),財務評級差且退步、估值很貴、短動能好、中長動能好,先進製程以台積電為例趨勢向上
- 預測1:在2023年牛市中,主要領漲市場如RST世界半導體指數、美股那斯達克、費半指數、台股櫃買指數高於均值,位來3個月向下均值回歸機會高,但不至於破壞牛市結構
- 預測2:在全球股市中,低於均值的A股滬深300及港股恆生指數,向上均值回歸機會高
半導體領先指標使用邏輯
沛然將「半導體領先指標」作為市場基本面的擇時指標,因為半導體產業的交貨期大約4~6個月,領先其他工業,為百行工業之母。當半導體強於全球股市時,市場進入擴張,反之,當半導體落後於全球股市時,市場進入衰退,因此半導體可視為全球經濟的產業領先指標。
沛然將全球各地的半導體股彙集成RST世界半導體指數,交易時間接近24hr,再將「RST世界半導體」與「全球主要股指」的差值轉換成趨勢線,其目的有二,(1)去除市場風險的雜訊;(2)淬取出以半導體為代表的基本面趨勢,可以做為指數擇時的判斷開關,我們將其稱為「半導體領先指標」。
半導體領先指標長期指標大於零,表示目前基本面為牛市,短期指標回歸均值(0軸),顯示半導體領先指標目前正在長期牛市中的短期盤整,半導體領先指標的回測績效與應用請參照附件4。
我們也將多個因數簡化為「總評分」「總倉位」,目的是希望達到使用者友善。
指數與個股的總評分使用邏輯
「指數總評分」包含過去風險報酬比,現在速度與動能指標及預測未來的拐點指標,總評分60分、總倉位40%以上表示趨勢向上,反之則為趨勢向下偏弱。
「個股總評分」包含財務、財務進退步、估值、概念股、短動能、中長動能等多項因數,總評分75分、總倉位40%以上表示趨勢向上,反之則為趨勢向下偏弱。
半導體領先指標的總評分/總倉位(38 / -10%),台積電(76 / 70%),從大數據得知以下結論,長期宏觀市場仍為牛市,僅短期盤整,中觀半導體產業分數低且負倉位,短期趨勢向下,台積電分數高且高倉位,未來趨勢向上,半導體市場的分數與產業面的結論相同。
預測與半導體相關性高的指數有向下均值回歸的風險
根據沛然預測拐點指標,RST世界半導體指數、美股那斯達克、費半指數以及台股櫃買指數呈現高於均值的趨勢,存在均值回歸向下的可能性,但不至於破壞長期的宏觀經濟上行結構。
與此相對,A股滬深300及港股恆生指數可能會在全球股市中處於低於均值的位置,並有望向上均值回歸。建議投資人應密切關注這些市場的發展,以便抓住潛在的機會和風險,實現更好的投資表現。
如果您還沒用過one10系統,歡迎申請試用,點擊鏈接可以申請試用: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ZtaSSRcz1-FZRj0aIo_YKa2MgdLVaU0eVAJotypU2Q/edit
附件1-(視頻)專訪項立剛:當年被逼著有所作為,如今中國人已經徹底改變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6iObXXwl9w&ab_channel=%E8%A7%82%E5%AF%9F%E8%80%85%E7%BD%91
附件2-半導體專家對半導體行業的看法
郭先生為美國的電機博士,參加台積電大約10年時間,後來又去大陸和張汝京成立了中芯半導體,大約15年時間,郭先生在半導體這個行業大約有30年,郭先生是王博民的高中同學,我們就針對半導體做了一個看法的短文。
郭先生:看完項立剛視頻了,整個市場明年中都看不到好轉!中低端做太多了,華為公司奮起直追,建立供應鏈也是事實,也是必須滴!誰叫老美這麼幹,所以他一定會突破。但是說到台積電虛高,我就覺得人家台積電做事有章法,現在工廠都引入人工智慧,這邊還遠遠不及,光是像樣的人才都不多,工廠蓋的多,做的亂七八糟的也是一堆,投資金額大,不是喊喊就可以搞定。
王博民:明白了,未來2025供過於求,你同意嗎?若是缺人才缺經驗,即使供過於求,也只會發生在比較低端與終端產品,高端產品與極高端產品不一定生產的出來,供過於求不會那麼嚴重,所以台積電壓力不會太重,對嗎?
但是台積電到處擴產,資本性支出很大,每年費用的攤提也會很大,比如在美國,他們的員工不可能像臺灣長久加班,產能就不會優於總部,所以台積電的利潤率就會被攤薄,你同意嗎?
郭先生:高端的我認為不會,因為講求速度功耗等性能,沒有速度就沒激情,現在AI算力都靠這些。而下一波的需求我覺得是車子,車子越來越聰明,像個機器人,還得長腦袋眼睛,用的IC多於手機。一條手機的供應鏈養活非常多人,一條車子的供應鏈亦是如此。
台積電走高端搶著來,非常OK的,它本身的供應鏈非常完整,連封測他都厲害。在美國蓋的越多越虧,半導體除了很難,門檻高,無論人才, 資金,技術,它也需要嚴格的紀律,外國人太瀟灑比較隨性,除非到了全面智慧,機器人幹活,到那時咱們都退休了,退休就需要一部智慧車加上貼身機器人。
今年到明年真的不景氣,我們這些高管都出動找客戶,景氣有多糟糕,相對疫情期間捧著錢來,都不一定有產能給出。
王博民:台積電擴廠所增加的資本性支出與費用,這個是不利的,還有台積電在美國在德國在日本的員工不會像總部那樣的加班加點,所以產品產出的效率趕不上總廠,這個也是不利的,未來費用一定增加,營收的效率卻跟不上,你怎麼看這個?還是我說的不對?
所以愈蓋愈多愈虧,我就是在說台積電擴廠,好處不多,但缺點很多,你同意嗎?
郭先生:我們的同產品類型,在功率器件及低端記憶體市場,基本庫存都大於6個月,低端市場太卷了,昨天我那位做低端應用如自拍,遙控等他們都是在卷價錢,所以我們半導體製造也得讓利,另一方面為了cost down就往28nm靠,增加性能。這些是有市場就是卷價格。高端性能如某某(you know)他們把明年的手機相關訂單基本減了3分之一,還是一樣,這個市場感覺明年向下,但AI應該還在醞釀,在這裡很難短時間起來,所以台積就吃的到紅利。這個時候大家能做的就是趕快開發更先進的工藝才能吃到下一波。所以我這邊看中低端產品去庫存至少半年,倒是台積電感覺比較好,因為他們高端的高單價可以補低端(我的感覺)影響不像這邊這麼劇烈。感覺市場變成2極化了。
是不好呀!目前我覺得外資撤及房地產暴雷,經濟是不好,因為這兩周我們去校招,比以往更容易撈到985的優秀學生,今年還跑去清華北大校招招了一些博士,以往是不可能的。短期修正我是覺得半導體牽扯民生,遲早會回來。但現在房子也在跌,車子天天在促銷,我自己覺得經濟差。但是國家正在大力推動半導體自主化,所以投入很多資金,但這不代表景氣好,他只是在解決困境。加上以巴、俄烏都在打仗,所以要多久,是不是戰爭結束或政府一系列措施才回的來。修正的長短還是和全球經濟掛在一起。如果以產品來看,我還是覺得AI相關的退步相對少一點。好難呀!
今天和某某公司老總,賣測試機的公司一起晚餐,我問他景氣的看法,他們很准,說今年2月下滑的厲害,現在,臺灣開始增加測試機的數量,庫存的消化已減緩,現在在慢慢回檔,感覺明年二月會回升,這是他的看法和你不謀而合。他說臺灣從大陸調測試機回台的數量增加。
附件3-台積電call memo
1. 結論:
● 台積電3Q23歸屬母公司淨利為NT$2,110億元,表現優於市場預期,主因3nm強勁Ramp up、5nm需求回升以及匯率挹注。即便供應鏈庫存調整延續至4Q23,不過本中心基於2024年半導體市場將重返年增、晶圓代工領先地位以及預期未來市佔率仍持續成長,仍正向看待台積電長期營運表現。
2. 重點摘要:
● 3Q23營收優於市場預期,營收優於公司財測上緣,毛利率亦優於先前財測上緣。
● 4Q23美元營收以公司財測中值計算將季增11.1%,毛利率中值則呈季減,主因是非AI需求疲弱以及N3量產降低公司平均毛利率。
● 公司2023年資本支出將約為US$32 bn,未來資本支出密集度將相較過去兩年下降。
● 管理層認為邊緣AI之需求將會是未來1-2年AI重要的成長動能,尤其像是PC、手機端之應用。
● 管理層評估短期美國晶片禁令對公司影響有限且可控,長期影響仍在評估中。
附件4-半導體領先指標回測應用的績效好
「全球半導體領先指標」除了可以用元大台灣50、元大台灣50正2,將指標拿去做櫃買指數的擇時策略,年化報酬率24.4%,波動率11.56%,最大回撤11.06%,夏普1.95,卡瑪2.21,更勝用在元大台灣50的績效。